10月24日,十九大胜利闭幕。与此同时,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正在全国形成。从即日起,本报开设《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基层回响》专栏,将我市基层一线结合实际工作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推进全市“四项重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热烈氛围和生动场面,化为鼓舞人心的报道,点亮全社会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编者
10月27日下午,洮北区青山镇黎明村10多个村民刚刚吃过午饭,便着急忙慌地赶往同村的于长辉家。
“快点走,崔老师来了,给咱们宣讲十九大报告精神,有啥没弄明白的,赶紧问。”“我最关心的,就是报告中说的乡村发展战略,我可得听崔老师详细讲讲。”村民们在路上就开始热火朝天地议论起来。
他们口中的崔老师,是洮北区党校教授崔海。党的十九大刚一闭幕,崔海就第一时间下乡进村,坐在农家炕头上,将自己学习十九大报告的心得讲给村民听。黎明村是他宣讲的第二站。
村民于长辉听说崔海要来,一中午没闲着,先把自家的火炕烧得滚烫,又沏好了茶水,他笑呵呵地跟记者说:“我就爱听崔老师讲课,人家像唠嗑似的就把党中央政策讲得明明白白,我们听着亲切,更听得懂。”
头发花白的崔海盘腿坐在炕头上,笑眯眯地问围坐在一起的乡亲们:“大家说说,现在的日子过得咋样?”
“那还用说!我小孙女儿上学,天天有校车接送,中午在学校吃饭还有补贴,让我们省老心了。以前咱农村学生上个学,二十里地也得走着去,和现在没法比……”60多岁、脸膛黑黑的徐春龙说。
“村里柴油机井变电机井,农民灌地比以前省了一大半的钱。”村民李树山掰着手指头算账:“用柴油机井灌一垧地,一次得200多块钱;用电机井灌一垧地,一次也就七八十块钱,我们一夏天得灌多少遍地,单单这一块得为我们省多少钱!”李树山感慨着。他又指着旁边的高个子农民说:“你问问老刘。老刘是个贫困户,有糖尿病,要不是现在的好政策,要不是国家给他报销医药费,你问他吃得起药、打得起针不?”
“老刘”叫刘海,今年67岁了,不爱说话,只是笑着点头。
“大家说得都对,现在我们日子好了,而十九大报告告诉我们,以后我们农民的日子会更好!”崔海揽过话头,声音温和却有力:“第一就是给咱吃了‘定心丸’!咱农民最关心啥问题?土地!十九大报告已经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宣讲不知不觉进行了将近两个小时,村民们仍是听得津津有味,也渐渐弄明白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些举措的意义。
徐春龙双腿坐得发麻,却浑然不觉,他捶着腿,精神很亢奋:“崔老师说了,十九大报告里提的,农业农村要优先发展,城乡要融合发展,农民和城里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小,未来有盼头更有搞头,回去我就三个字,好好干!”
这次宣讲完,崔海颇有些意犹未尽,在田间地头,他已经宣讲20多年了,足迹遍及洮北区各个乡镇村屯。因为自己就是农民出身,他知道农民的所思所想,更懂得怎样和他们交流。崔海说:“在网络时代,各种信息传播很快,党的各种理论政策农民知晓率似乎很高,但因为缺少专家解读,农民入眼不入脑、入脑不入心,甚至存在片面的误读,所以,如何让农民‘愿意听、听得进’是关键。”
这么多年进村宣讲,崔海总结出了一个诀窍:“农民们质朴,讲理论也许听不懂,但你把理论转换成他们的身边人身边事,由远及近、由表及里,他们一听就明白了。比如说中国梦,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人的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农民们想多打粮食、提高收入,医疗更有保障,生活更加美好,这些就是他们的中国梦,这种情感的交流,能让农民从内心认同。”
走出农家大门,空气清冽,崔海又将赶往下一个村屯为乡亲们宣讲十九大精神。记者问他累不累,崔海笑着说:“扎根泥土里,靠着乡亲们,我浑身都是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