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全省已累计建成节水灌溉面积149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32万亩,分别占农业灌溉总面积的77.9%、32.9%,对全省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发挥着引领和撬杆作用,“小农水”实实在在惠及了大民生。
“小农水”破解“水困局”
陕西素有“十年九旱”之说,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高速增长的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生活用水形成多方争水的发展困局,水少水缺成为制约地域经济发展、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
眼下,陕西省把“五小”水利和高效节水灌溉作为主攻方向,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全省基础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升级。科学布局,板块推进。在关中地区主要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化灌排渠系和末级渠系节水改造示范片,在陕北地区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和雨水集蓄利用示范,在陕南地区进行雨水集蓄利用和小型灌区改造示范,顺应农业生产发展趋势,实现规模效益。严管建设,确保质量。推行第三方检测制度,规范建管行为,形成工程验收过程中县级审计、市级验收、省级把关、群众参与的新格局,确保工程建好用好,管长远。
近5年来,全省先后实施了“小农水”重点县建设5个批次81个县(市、区),完成项目建设总投资51.62亿元,改造衬砌各类小型渠道5292公里,建设机井等“五小”水利工程1.95万处,为全省粮食“十三连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三秦农村百姓期盼度最高、受益最直接、效益最显著、联系最紧密的一项德政工程。
2015年6月,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对陕西省泾阳县、兴平市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进行视察后,认为农田水利“重大轻小、重建轻管、重经轻粮、重单干轻协调”等问题在陕西得到了破题。
“小农水”激活“新农业”
陕西省南北地跨两大流域、三大气候带,农业生产习惯和耕种作物截然不同,作为水利系统神经最末梢的“小农水”项目建设内容千差万别。
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陕北肉羊和马铃薯,渭北苹果、肉牛和特色水果,关中粮食、设施蔬菜和奶山羊,秦岭北麓和秦巴山区猕猴桃,汉中盆地和月河川道水稻、油菜,陕南茶叶和生猪六大产业带”的总体目标,“小农水”工作以各级财政补助专项资金为引导,通过资金整合、集中投入、分类推进和示范带动战略,迅速在全省掀起了建设热潮。
项目实施过程中,主推群众接受度高、管理使用方便的大田机井管灌、猕猴桃及苹果微灌、蔬菜大棚滴灌和陕南茶叶及杂果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充分发挥新技术优势。其节水、省工、高产、增效和低成本的特点,让广大群众和产业园区企业看到效果、得到实惠、尝到甜头,大大提升了项目实施和推广效果。
5年来,全省建设节水灌溉面积395.92万亩,其中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38.77万亩,为全省加快推进“粮食为基础、果畜为支柱、菜茶为特色”的产业布局,全面打造陕南生态农业区、关中高效农业区、陕北有机农业区优势板块提供支撑保障作用。
“小农水”谋划大发展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去年以来,国务院明确要求推动农田水利建设从提高供水能力向更加重视提高节水能力转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5年新增1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目标任务。
2016年5月,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通知》。6月,省水利厅重新完善印发了《西北地区节水增效行动陕西省2014-2018年总体方案》,从顶层设计上统筹规划,明确任务,确定“小农水”工作新方向。10月,由省水利厅牵头,联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等厅局制定了《陕西省加快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协调推进,把高效节水灌溉作为“小农水”建设的重中之重。2017年,省水利厅牵头编制《陕西省“十三五”新增26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总体实施方案》,把“十三五”高效节水灌溉的建设任务、实施措施,分解到各市、具体到行业、细化到年度,确保总体目标任务完成。
按照“扩面、巩固、提高”的思路,未来3年陕西省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农田水利项目县建设,切实推动高效节水灌溉、中小型灌区改造、大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因地制宜推行水肥药一体化和信息化智能管理,为农业产业追赶超越夯实水利基础。预计到2020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将达到2000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将分别达到1716万亩、765万亩,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8以上,进一步发挥节水、省地、保肥、富民、就业、减排等六大经济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