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之前途无可限量也
——江苏省农经学会学习座谈“十九大”报告侧记
本网记者 沈建华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复兴中国乡村为目标的乡村建设运动,在全国多个地区先后探行。后来的南京市江宁县还作为乡村治理和复兴的“模范实验县”推广。但是,就像当年整个乡村建设运动一样,由于政治制度、战争外侮等原因,最终都夭折。
10月24日,一个必将载入伟大中华史册的日子,中国共产党十九次代表大会闭幕。江苏省农村经济学会就在这一天,就在江宁,组织了一次学习“十九大”精神、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考察调研和专家座谈。
与会专家在座谈会上畅谈“十九大”精神学习体会
下午两点钟不到,座谈会就开始。会议主持人、省农委副主任、省农经学会常务副会长祝保平开宗明义:在全国各地热烈庆祝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之际,农经学会组织的这次座谈,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总结江苏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提出实施“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的政策建议,为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再作新贡献。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学习体会,江宁区乡村振兴新面貌的耳闻目睹,江宁区副区长米永强同志的重点汇报,南京市农委总经济师湛中林的全面介绍,让来自涉农、社科部门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领导和专家们,心潮难平,感触良多。
南京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耿献辉教授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我认为,第一是产业要兴旺,要有特色产业的支撑,后面的消费、旅游,包括这种整个环境的建设,才会使一个地方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倾向。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兴旺产业放在第一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有一个农村留住人才的问题。如果我们各种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话,服务均等化了以后,会有更多人选择留在农村。这个时候,农村有了人气,就不会凋敝,就会振兴。生活在一个非常优美的农村环境里面,再享受这种和城市一样的公共服务,有着和城市一样的收入,那农村和城市就是一个均等的关系了,更多的年轻人才,就会留在乡村振兴的的载体里。
扬州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徐金海教授说:“‘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他说,报告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总要求,是对原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内涵的延伸和提质,是对“三农”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全方位展现了未来乡村振兴的新面貌。其中,“产业兴旺”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为此,首先要推进农业农村产业全面发展,尤其是要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基础,加快其产业链、价值链的拓展,进而实现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以实现农业产业和产品的附加价值;要通过科技和人才实现农业农村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减少其对传统生产要素的依赖,真正实现农业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要通过以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公司等为主要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服务主体的配套,扩大生产规模和服务规模,提高其规模经济效益;要通过“一懂两爱”新型农业企业家的培育,依靠其知识资本嫁接农业农村物质资本,独立、创造、有效的经营管理企业,进而提高农业农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与会专家考察江宁区谷里街道特色田园乡村
农民日报社编委、江苏省农经学会副会长沈建华教授,在发言中提出三个观点: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首先和主要是各种发展要素配置的不平衡不充分;从根本上解决发展要素配置的不平衡不充分,必须强化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和江苏在落实中央精神提出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解决好发展要素优化配置和集聚,促进平衡充分发展的重大和重要战略举措。他说:“《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际上讲的是需求方和供给方。需求方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供给方就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要满足这两方,首先和主要需下大力气推动和促进各种发展要素配置的平衡和充分。这也是‘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总书记在小岗村深化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提出‘深化农村改革必须实现多要素联动’,强调了‘全要素’、‘多要素’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已非传统的经典的经济学中所讲的土地、资本、劳动力三个基本要素所能解决和满足的。中国乡村振兴,必须抓住‘全要素’和‘多要素’优化配置的‘牛鼻子’!”
省农科院农经所所长、省农经学会常务理事朱方林在发言中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最近的调研思考,使我觉得江苏有很多工作可做,乃至全国有很多的资源可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包括了土地资源,或者说是我们资金和财产。最根本和最核心的是土地,所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土地制度的改革。现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里面,核心的东西其实是深化农村改革,尤其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农村宅基地改革,它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一个关键和突破口。我们统计了一下,江苏农村现有的住房, 7900万人口,纯农村人口,2581万,按照我们省农村统计年鉴,人均住房面积55平米,那也就是意味着有14.7亿平米农村住房,按照农村住房的建筑密度30%来推算,我们农村住房所占有的农村宅基地有47个亿。江苏农村住房的空关率和半空关率在35%左右,很多的房子是空在那儿,甚至有的村子达到了70%。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农村集体以出租合作的方式,盘活利用农村空闲的农房以及宅基地,这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南京大学商学院郑江淮教授,从新时代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冯淑怡教授,从土地制度改革的角度,农工党江苏省委秘书长王夫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制度建设的角度等方面,分别进行了深入而精彩的理析和阐述。江苏汇隆集团董事长尹建勋,从企业参与农村发展要素交易体系建设的实践和效果,论证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的意义和体会;南京艾津集团董事长张申伟,则从他们运用设计农业新理念,打造全国标准最多、最高、最严的“艾津欧标”大米品牌的实践和效果,说明乡村振兴离不开多要素投入和新农人发力。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德海认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要强化宏大坐标意识,抓住“四个新”来思考问题:一是新时代与“三农”工作。在进入新时代的历程中,“三农”工作发生了什么变化、作出了怎样的贡献?踏上新征程应当赋予“三农”工作怎样的时代内涵?二是新思想与“三农”工作。新思想的很多内涵与“三农”工作直接相关,如何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三是新基本方略、战略安排与“三农”工作。如何在“三农”工作中落实基本方略的要求?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同时为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新矛盾与“三农”工作。要全面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农民群众中的内涵和表现,具体分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农村和农业发展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在此基础上,前瞻性地、有针对性明确“三农”工作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
与会专家考察江宁区秣陵街道观音殿特色田园乡村
江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委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农经学会会长胥爱贵认为,《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在江苏实施这一战略,目前正在推动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就是一个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他认为,在抓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中要做到“六合”:在战略上要跟“十九大”精神完全切合;在建设内容上要强调综合;在资源要素的配置上要体现整合;在产业关系上要实现融合;在建设特色田园乡村上,要推动力量的联合。
“如何把这个‘六合’搞好?我认为,要‘六看’,叫做向上看,向下看,向前看,向后看,向外看,向内看。向上看,要贯彻‘十九大’精神,贯彻中央要求,贯彻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向下看,就是人文基础,人民需求;向前看,看整个科技发展的大趋势,看前沿;向后看,看历史,看传承;向外看,看全国、看全球、看各地,看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向内看,看当地,看特色,看优势。因此,在乡村振兴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我们处理好‘六个关系’:特色和共性的关系,土和洋的关系,创新和传承的关系,农业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关系,硬件和软件的关系,点和面的关系。在工作步骤上,要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表吻合,要有历史的耐心和发展的定力……”
热烈而深入的研讨,乡村振兴与建设的热望,使得这次考察和座谈,让大家对中国乡村振兴之路和伟大目标,更加明晰而充满信心。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治国方略》中曾说:“当夫长江流域东区富源得有正当开发之时,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在伟大的中华大地上,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何止于‘长江流域东区’,中国已经走向的发达,中国乡村将来之发达, 也将是未可限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