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张太祥
金秋十月,正是收获的季节,珠源大地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然而,在沾益区播乐乡乐利村一片300亩的土地上,却只有稀稀疏疏的小黄豆植株在风中摇曳,金色的豆荚颗粒饱满,几名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女拔起一株株黄豆,顺手扯一把野草挽成草绳捆扎起来。
“老乡,这些地怎么不种包谷、洋芋那些高产作物,而种黄豆这种低产作物呢?还种得这么稀疏?”记者疑惑地询问田间劳作的一位农民,他微笑着抬起头来,擦擦汗水:“这是政府要求我们只能种黄豆或者绿肥的,还不让施肥,说是耕地休耕,连续休耕3年,每年每亩地国家补助我们500块钱,乡里的农科员说让土地休养三年后,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年初,在县乡农科人员的积极宣传和耐心解释政策后,洒凹村村民主动与政府签订了耕地休耕协议,把村里一片300.52亩低丘缓坡耕地列为2017-2019年首批耕地休耕试点区域。在休耕标识牌上,正面写着地块面积、补助标准、责任人和监督电话等信息,公开透明地展示休耕地块的详细情况,另一面是一幅标注着休耕地块的高清卫星地图。
炎方乡磨嘎村委会也有一片休耕地块,村民杨国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有60多亩耕地,按照休耕政策种了20多亩绿肥,每亩每年补助500元,连续补3年,这样算下来,3年就可以得到3万多元的补助,而且每年种植的绿肥还可以做牛羊饲草,发展养殖业,提高经济收入,更为重要的是通过3年的休养生息,将大大提高耕地肥力。
今年2月,沾益区被农业部列为全国耕地休耕试点区,该区随即制定出台实施方案,稳步推进耕地休耕试点工作,重点在全区石漠化重点治理区,选择25度以下相对集中连片坡耕地和瘠薄地两季作物种植区,非退耕还林还草和重点水源保护区开展休耕试点。2017年,该区实施耕地休耕试点面积1.5万亩,投入中央财政资金750万元,项目覆盖8个乡(镇、街道)23个村委会(社区),80个村民小组5230户,其中,500亩以上8个片区,300—500亩18个片区,100—300亩22个片区。
该区耕地休耕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乡村干部通过召开户主动员会、培训会等方式,广泛宣传耕地休耕试点政策,做到休耕试点政策家喻户晓,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让农户自愿参与耕地休耕试点,主动投入到保护和提升耕地地力工作中来。在农户知晓耕地休耕试点政策的基础上,按照“农户自愿申请、村民小组登记、村社申报公示、乡镇(街道)审核”的程序,编制休耕到户花名册,并将休耕到户花名册在村委会(社区)村务公开栏公示7个工作日以上,公示无异议后返给休耕农户签字确认并签订休耕协议,上报乡(镇、街道)、区农业、财政部门审核。农业部门积极组织专业人员进村入户到地块实地踏勘,实时采集“一表一图一辅助”相关数据。在审核校对合格的基础上,区政府与休耕试点乡(镇、街道)签订休耕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相关权利、责任和义务,保障试点工作依法依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