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增” 振兴乡村
——访十九大代表、重庆市綦江区委书记潘毅琴
本网讯(记者 邓俐)
“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农村现代化’,这些全新表述,体现了中央政策思路和理念的转变以及对农业农村的再定位。”十九大代表、重庆市綦江区区委书记潘毅琴10月2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三农”工作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潘毅琴说,綦江撤县建区时间不长,大农村、大山区、大矿区并存,仍是农业大区。这些年,全区农业农村工作卓有成效,但土地撂荒、“空壳村”较多、农村劳动力外流等问题仍然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当前“三农”问题开出的一个“好药方”,顺应了农民生活的美好向往,是农民在新时代的新期待,。同时,报告中“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等系列安排,既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又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广大农民欢欣鼓舞,信心倍增。
按照报告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綦江实际,潘毅琴表示,将重点聚焦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全面落实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聚焦“增效”,让农业强起来。在“产”方面,抓住两个重点:一是在“特”上下功夫,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赶水草兜萝卜、花坝糯玉米、安稳黑山羊等绿色农产品,形成“一镇多品”“一村一品”;二是在“美”上下功夫,深度推进农旅融合,打造一批以体验、采摘、休闲等业态为主的农旅融合园、特色效益园,特别是要深入推进“乡村变景区、民房变民宿、农事变体验”,建设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目前,区里正在推进永城镇以中华村、复兴村为核心的全域旅游示范镇,以及三角镇以红岩村为核心的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初见成效。在“加”方面,依托市级食品工业园这一“金字招牌”,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响做优“饭遭殃”调味品、“老四川”牛肉干等“綦江造”农产品,创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在“销”方面,依托綦江京东电商产业园,健全农村电商三级服务体系,畅通农产品进、出“最后一公里”,让綦江土特产“触网”走出田间地头,进入更多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餐桌子。
聚焦“增绿”,让农村美起来。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让农村展现自然美、彰显人文美。一是守住生态文明底线,建设农民的“绿色家园”。坚持不大拆大建、大挖大填,全力保护好农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攻坚行动,推进农村绿化、美化、净化工作,让农村的每一座山、每一条路、每一栋房,都成为别致的“风景线”。二是提升精神文明素养,建设农民的“心灵家园”。以实施基层“领头雁”工程为带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乡村治理自治、法治、德治“三管齐下”;大力开展“婚丧礼俗整治、封建迷信治理、乡村环境美化、敬老孝老”四大主题活动,让乡风更淳朴,让农村生态美、环境美,民风美、家风美。
聚焦“增收”,让农民富起来。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让农民的“荷包”鼓起来、腰杆挺起来。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好承包地“三权”分置工作,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让农民有“恒产”。二是由点及面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改革,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让农民共创、共享“发展红利”、“绿色福利”。三是深化农民工返乡创业专项试点改革,让更多的农民变“产业工人”“创业老板”;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置业,安居、乐业。
潘毅琴坚信,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揽子”计划,农村的明天一定会呈现出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乡风淳的最美中国“山水画”,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人人向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