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时节的康县岸门口镇,山色依旧苍翠。连续几天的沥沥秋雨,也未能让幸福乐观的康县人“禁足”,老大妈们依然随着畅快的乐音蹁跹起舞,前来观光旅游的客人来来往往,车水马龙,其乐融融。
美丽乡村“锦上添花”
除了千年银杏,岸门口镇并不乏旅游资源:“朱家大院”、朱家沟传统村落、中节河整流域美丽乡村、天然浴场、唐家大院休闲农庄,还有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岸门口镇是康县红色政权建立之初的立足之地,具有红色文化、传统农耕文化,其中“朱家大院”、“张俊耀民居”等一批古建筑,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间宅院,被列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依托朱家沟生态自然资源优势及朱家沟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该镇将乡村旅游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通过深度发掘和推广优势文化产业,形成文化共富新格局。2017年,岸门口镇将继续完善朱家沟的建设工作,力争将其打造成为集红色文化、乡村旅游、休闲娱乐、农家客栈、餐饮服务于一体新型生态度假旅游村。
60多岁的朱大妈在现场用石碾将包谷磨成成“珍珍”,她的商品深受游客欢迎,很多旅客都会亲自体验一下,把自己的劳作照片晒到朋友圈。“以前,我打小工、捡垃圾,每天只有二三十元收入,如今,每天能挣七八十元,旅游让我们家里过上了好日子。”朱大妈说。
“美丽乡村建设好了,我们朱家沟旅游越来越火,每天都有游客,尤其是节假日那才叫热闹,车水马龙、游人如织。我们采用以公司+农户+协会+村委会的形式,由公司改建、投资、市场定位,大力延伸乡村旅游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岸门口镇朱家沟副支书朱彦杰说。
下活乡村旅游这盘棋
“全域旅游就是在下一盘棋,这对岸门口镇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发展机遇。”岸门口镇党委书记雍维艺认为,旅游的本质就是看风景听故事,所以旅游业就要抓住文化做文章。
2017年以来,岸门口镇利用建成的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积极开展了春节迎春文艺汇演、文化下乡、庆“三八”妇女节拔河、登山比赛及“六一”与大家一起欢腾等一系列文化娱乐活动;该镇还成立了5个文艺社团、公司,并配置服装、道具、音响等基础设备,去年一年舞之缘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共演出12场次,公司成员增收500多元。
“我家的农家乐是去年4月份开业的,但今年生意最好。截至目前,毛收入大概就有60万元左右。随着我们中节河流域的整体开发打造,相信我们的生意会越做越红火。”严家坝村“银杏人家”老板周菊兰自豪地说。
“紧抓美丽乡村建设机遇,依托城郊地理优势、乡土文化资源,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及乡村旅游发展,截至目前,全镇打造旅游景区10个。”岸门口镇政府干部何恒军说,“在打造中节河流域旅游专线的同时,已建成农家客栈7个、农家乐12户,提供床位60张,摆置小吃摊点10个,去年前来观光休闲的游客就有12万多人,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800余元。”
该镇持续发挥红色文化及特色产业优势,重点按照“文化留人、产业育人、旅游富人”的发展思路,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全域”发力助农奔小康
“立足生态优势,做好山水文章,大力推进“四个全域”工程,助农早日奔小康。”这是康县岸门口镇发展全域旅游的总体思路。
“今年以来,来中节河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村上人都很自豪,同时也害怕丢面子,对自家房前屋后、沟边死角打扫得很干净。”中节村支部书记何世金说,“美丽乡村建设成就了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改变了外界人们对我们的看法,近一两年,嫁到我们村的外地媳妇就有13个。”
岸门口镇在全面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工作上有独特的做法。比如中节村,村民首先划分区域,明确分工。把全村8个社分为四大片区,由村“两委”和社长带人打扫整理,每月至少有两次大扫除;片区之间进行相互监督、评比,由村上统一“挂牌”督查和奖励。其次就是垃圾处理由“眼前”延伸到“身后”,不仅要把望得见的地方打扫干净,还要把沟渠边、垃圾房、厕所、圈舍等卫生死角整理彻底。第三就是农户之间进行卫生评比。全村每户之间进行比赛,挂牌评比;限时督促“差”评农户整改。
“村民从思想上已经由被动变主动,而且还能积极参与环境卫生的清扫和维护;环境卫生好了,蚊虫也就少了,从而减少了传染病的传播。”谈到“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工作时,岸门口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雍奎选说,“我们可以鼓励垃圾回收,成立专门的垃圾回收站,用洗衣粉、牙膏、牙刷等日常用品兑换垃圾,提高村民处理垃圾的积极性。”
近年来,该镇抢抓全县全域旅游发展机遇,着力打造具有岸门口镇特色魅力的美丽乡村,扎实推进全域电子商务发展,全面推进全域无垃圾创建,奋力发展全域旅游,使得岸门口镇“锦上添花”,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多种需求,更助推老百姓增收致富,早日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