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国家住建部、环保部等部门公布的2017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中,永川区南大街办事处黄瓜山村被列为环境整治示范村。
全国环境整治示范村是怎样建成的?“人能够改造环境,环境也能够改变人。”近日,重庆日报记者在黄瓜山村实地采访时,该村党委书记申希泉一语中的。
村民改造环境——
“穷窝窝”变成生态整洁宜居的新农村
国庆前夕,从山下直通黄瓜山的主公路完成改造,一条宽敞的柏油路连通了山里山外。
在公路旁边的一座院子里,飘出了一阵优美的歌声:“松涛推开青纱帐,满山梨花迎朝霞,象鼻嘴上观锦绣,白岩槽里看桃花……”
“这是我们的村歌《黄瓜山村之歌》,它还被评为全国优秀村歌哩!”申希泉话语里充满自豪。
这首村歌与以前村里流传的“黄瓜山,山坡坡,石头多,穷窝窝,有女不肯嫁上坡……”的民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黄瓜山人通过对环境的改造,已将过去的“穷窝窝”,改造成了生态、整洁、宜居的新农村。
重庆日报记者随意走进鸡公嘴村民组的王家大院,沁人肺腑的桂花香味弥漫在空气中。院坝的花台里,栽种着黄葛兰、三角梅、腊梅等花木,绿意盎然;10余户村民养的鸡鸭,用网栏圈在网格里,不再敞放;自来水、天然气已安装入户,家家户户建起了冲水厕所……
“我一直住在这里,过去环境很差,真没想到现在变得如此干净整洁!”81岁的陈久芝老人说。
在黄瓜山村,这样的院落比比皆是。申希泉介绍,村里从2006年就开始对集中院落进行环境卫生连片整治,对垃圾实行了村级清扫、街道清运、区级集中处理;村里在人口集居区域修建了8个污水处理点,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所有村民家的厕所,都按照卫生厕所的标准进行了改造;鸡鸭实行了圈养。同时,村里还投入30余万元,统一购买了杨梅、桂花、黄葛树、三角梅、黄花槐、石榴等树苗发放给村民,让大家绿化美化房前屋后。
在大环境整治上,村里硬化了43公里的村公路和村民组公路,新修了145公里人行便道,实现了组组通公路,户户通便道;对人畜饮水进行改造,实现了户户用上自来水。
环境改变村民——
大家养成了良好卫生习惯
在鸡公嘴村民组,重庆日报记者看到,王家大院住户王功清家的门口安放着垃圾桶。
“以前,家里的大人娃儿,都是垃圾随手丢。现在,我们会把垃圾丢进这垃圾桶里,然后再倒进院子前面集中收运的垃圾箱里。”王功清说。
整治一新的环境,“倒逼”黄瓜山村村民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环境整治过程中,村里学着城里的管理方式,实行秩序、绿化、卫生责任制,与村民签订“三包”责任书。村委会在村里设立了5块曝光栏,专门曝光落实得不好的地方。
这种曝光的方式,“逼着”村民改掉不良习惯。大青杠村民组的陈富学在院子里柴草乱堆、垃圾遍地被曝光后,他很快将柴草堆码整齐,屋里屋外都清扫得干干净净,还在房前屋后栽种上桂花、黄葛树、三角梅等花草树木。
在整治环境中,黄瓜山村在村民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起了篮球场、乒乓球场、文化广场等设施。村民自发组织起体育活动队、舞蹈队等,经常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
“好的环境,已开始把村民改变成讲文明、懂礼貌的新型农民。”申希泉说。
好环境带来好效益——
整治环境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黑石堡村民组的黄平全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花1个多小时把一楼一底的楼房、院坝,以及周边的公路打扫干净。她说:“好环境能够给我带来好的收益。”
近年来,黄平全一家对院坝进行了整治,修建起冲水卫生厕所,在房前屋后补种了10多种花草树木。原来的一楼一底住房重新改造后,成为了农家乐。“这几年,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好。”她说,最多时一天要接待100多位客人。
“好环境给黄瓜山村带来了好的经济效益。”申希泉说,村里的环境改善后,已吸引了一些城市资本到村里流转土地,开发农旅融合的现代农业。全村以特色果园为主的微型企业已达到76家,山上的中华梨村,还成为了3A级景区。目前,村里已办起了46家农家乐,年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
“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申希泉说,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803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