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镇赉县镇赉镇架其村,一座占地12公顷的光伏电站格外显眼,19200块的多晶硅光伏板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光伏场区内,一条条电缆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源源不断地将电流传输到了电网……随着架其村的并网发电成功,镇赉县82个贫困村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已全部装机完成,实现并网发电,自此,光伏铺就了一条助力百姓脱贫增收的“光明路”。
高起点找到致富的“金点子”
光伏扶贫被国家列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是有效促进贫困户增收和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为贯彻落实国家光伏扶贫政策,镇赉县于今年启动实施了投资3.1亿元的8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该项目总装机容量41兆瓦,年实现产值5420万元,主要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补助和村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为解决土地和电网接入条件问题,节约建设成本,该县将82个村级电站采取集中联建方式,分布到21个建设点。架其村是这21个建设点中最大的一个,由架其村、六合村、西乃力村等12个村集中联建,光伏扶贫电站每年可为每个村集体增收约60万元。同时,发电站项目采取了“智能光伏+科技农业”的创新模式,光伏板之间的桩距为10米,组件高度4米以上,满足了农业机械化作业。光伏组件单板安装也满足了种植农作物、发展养殖业需达到70%的光照条件,实现了“光伏+农业”的叠加收益扶贫。在利好的条件下,架其村以合作社形式在电站光伏板下建了瓜菜种植区和牧业养殖区,计划种植瓜菜大棚5栋共2500平方米,养殖生态鸡1万只,预计年可获利20万元,实现贫困户户均增收400元。
“架其村是镇赉县大力发展光伏扶贫的一个缩影,光伏发电项目充分利用了我县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对太阳能资源的开发,连续20年可产生稳定的收益,实现了扶贫开发和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相结合,既推动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又加快了清洁能源建设步伐。”镇赉县能源办主任王成峰介绍说。
新模式因地制宜“撒阳光”
光伏扶贫成为贫困村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保障贫困人口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重要路径,也成为了挖掘资源禀赋优势、实现转型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成本低、收益高,在效益分配上,镇赉县创新模式,因地制宜,既壮大村集体经济又确保了贫困户有稳定收入。在收益上,82个贫困村每村年上网发电量75万度,按每度电0.88元计算,年发电收入约为66万元。在分配模式上,82个贫困村电站收益全部上缴县扶贫办,由县扶贫办统一分配,将全部收益的50%直接用于补贴贫困村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剩余50%用于村屯基础设施建设。各乡镇、村还可以通过设置公益岗位、开展公益事业和设立奖补等形式分配发电收益,让贫困户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在分配对象及标准上,主要面向无劳动能力的学龄前儿童、贫困家庭学生、大病人口、残疾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按照每人每月50元至200元的不同等级标准进行直接分配。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依据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实行按劳分配。在分配流程上,坚持收益分配依法、公开、透明的原则,县扶贫办在财政、纪检、审计部门的协作监督下,将电站收益分发给82个贫困村。收益分配决定在村屯公示7天后,再由村里负责打入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账户。对公益岗位和临时雇工的,由村里灵活掌握,按日或按月以工资形式支付劳动报酬。
为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平衡,促进当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该县积极推进“智能光伏+科技农业”的创新模式,推进光伏发电和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光伏+农业”“光伏+牧业”和“光伏+渔业”的叠加收益扶贫,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土地产出效益,同时还可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就业。
上下联动撑起一片“艳阳天”
镇赉县委、县政府借政策东风,抓住国家光伏扶贫工程建设机遇,按照省市相关要求先后出台了光伏扶贫相关支持政策,大力推动实施光伏扶贫项目,使扶贫由“输血”转变为“造血”,让光伏之光照遍全域,从而实现光伏产业发展与光伏扶贫互惠共赢。
为了把这项惠民项目做实做好,镇赉县成立了光伏扶贫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能源办。县能源办牵头组织各乡镇、农电局、工程技术人员,利用2个月时间,足迹踏遍了82个贫困村进行科学规划项目选址。根据贫困村有土地无上网接入条件或有上网接入条件无土地的实际情况,最终决定采取集中联建的方式进行,41兆瓦建设规模合并21个建设点建设,可节约外送线路建设成本2000余万元。建设地点确定后,第一时间组织协调各乡镇和项目建设单位办理工程招标、监理招标、工程设计、电网接入、用地许可、环境评价等前期手续,并组织项目开工建设,同时做村民思想工作,为村民讲解项目建设的扶贫效益,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保证了工程施工进度,最终在今年6月30日前,21个建设点全部并网发电。白城地区第一个村级扶贫电站在镇赉发电,镇赉也成为全市第一个完成全部并网发电的县(市)。
20年的稳定增收如同阳光洒照,光伏扶贫之光必将成为照进每一个贫困户心中的“冬日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