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定工业区雨化村,经常出现这样一幕情景:河岸边有人垂钓,一旁的野餐垫上,女人们聚在一起聊天,孩子们则在沿岸的野花地里嬉戏,浅滩上还有环卫工人捡拾杂物……水清岸绿天蓝,让市民切实感受到了绿色环境带来的生活“温度”。
吴玉辉是土生土长的雨化村人,村容村貌的变化让他由衷感叹:“雨化村就是一个有人居住的郊野公园。”而就在一年前,这里的河水臭不可闻,本村人都远远躲着。
雨化村之变,是嘉定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
江南水乡的嘉定,水网纵横,河道交错,全区包括村沟宅河在内的名录内水体有2346条。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城加速,区内河道的污染物负荷长期处于临界点,有的河道甚至成为公共垃圾场。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治理河道首当其冲。去年起,全区246条段、248公里河道被列入全市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名单,开始进行“美颜”——去黑臭、拆违建、治污染。
一年来,陶家浜、双洋港等河道的沿线企业和附近小区进行了雨污分流改造,避免污水入河;小虬江等河道附近新建污水收集管网,集中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月华江等通过拆坝、建桥和水闸联动控制调水等措施,来畅通水系、增加水动力……不同的河道就好比不同的“病人”,通过施行情况“一河一档案”、整治“一河一对策”、管理“一河一办法”、责任“一河一河长”、共治“一河一监督”、环境“一河一景观”等机制,实现了用专业手段治河、用长效机制管河。
在华亭镇华亭村,大大小小的河道都归河长管。但河长谁来管?答案是,“民间河长”来监督。以整治后的老娄塘河为例,为了不让活水再变死水,由志愿者组成的“民间河长”每天都会去巡查一圈,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打电话让河长来处理。
截至目前,列入市考核名单的第一批88条144公里河道已基本整治完成。第二、第三批158条104公里河道已于7月底全部开工整治,年底前也能与黑臭说“拜拜”。
拆违同样举全区之力,其背后是嘉定对提升生态文明、打造现代化新型城市的决心。走进安亭镇西元村,吴淞江沿岸的违法建筑已被拆除,部分场地完成覆土,正为植绿作准备。一年前,从西元村到吴淞江短短50米距离内,违法搭建面积就超过5000平方米。为改善环境,安亭主动将吴淞江沿岸列入环境专项整治,使原来的“村中村”变成了“滨江景观带”。
今年以来,全区已拆除各类违法建筑1218万平方米,远超年度计划任务量。而且,拆违并非一拆了之,其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民生,不少因地制宜新添的公共设施,提高了市民的获得感。这几天,嘉定工业区娄塘村一下子多出的50个车位便是例证之一。
城市生态健康的背后,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力。一家金属材料加工厂向吴淞江排放含重金属的污染物,严重危害环境,嘉定在调查取证后,将其移送公安部门处理,彰显了整治“五违”的决心。
处于后拆违时代的嘉定,一方面将继续乘势而上拆除存量违建,另一方面,构建起一张覆盖区、街镇、村居的三级巡查网络,将违建发现在苗头遏制在萌芽。未来,嘉定还将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加大生态文明考核比重,建立完善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以及水资源管理、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制度,打出一系列“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