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洪莹)车子一路行驶,沿着蜿蜒的山路,伴随着潺潺的流水声,祁连山深处的大野口水库逐渐浮现在我们眼前。远远望去,水库被群山环抱,坝里的水仿佛含化了四周的绿,青山碧水映衬着蓝天,构成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在这里守护水库的巨万栋是这幅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笔,30年如一日的坚守,他守护着大坝下游张掖市甘州区花寨乡人民的灌溉和防汛。
在一个地方一呆就是30年,巨万栋成了甘州区水利系统的名人,不论年纪大小,大家伙都习惯叫他“老巨”。1988年,18岁的巨万栋被分配到甘州区大野口站时,正好赶上水库工程修建,朝气蓬勃的小伙子一头便扎进了水库的建设工作。如今,水库建成近30年,领导和职工换了一茬又一茬,而老巨却始终坚持在这里,对于水库水利事业,在这里没有人比他更熟悉、更了解、更有感情。
“工情、水情、流量测算等工作我都装在脑海里,启闭设施哪里有故障我基本上都能找到。”一谈到工作,朴实的老巨立马打开了话匣子。2016年3月,在一次常规巡查中老巨察觉到了大坝的异样。“水声变大了,流出的水多了,仔细查看后发现是阀门破裂,唯一的办法就是人从天井爬下去换新阀门。”老巨所说的天井足足有38米深,发生破裂的阀门距离坝顶34米,井底空气稀薄,天梯经过长期锈蚀不能安全使用......“头年秋冬蓄下的250万立方水,是花寨人民第二年第一轮的灌溉水量。如果坝体出现问题,花寨乡将无法灌溉。”一想到这,老巨横下心,独自穿着雨衣从软梯爬下,连续作业五小时,顺利排除了险情。“下去的时候心里其实有恐惧感,因为呼吸困难,四周还在喷水,感觉脊背里凉刷刷的。”事后细想,如果排险失败,大坝水压增高,喷水瞬间,老巨将会窒息,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坝上早已安装了视频监控,但老巨和坝班职工们,依然坚持巡坝的习惯。按他们的话说,要亲眼看到坝面的情况才能放心。“每逢汛期我们都要24小时监测,主汛期水位猛涨或者碰到暴雨,每半小时就要观测一次,几乎睡不上觉。”走在大坝通往管理站的路上,老巨一边介绍着水库日常管理情况,一边提醒我们要注意安全。这条长约一公里的小路,老巨和坝班职工们每天至少要走四趟,头上经常会有山上的碎石滚落,脚下则是几十米的深渊,对于老巨和坝班职工们来说,这样的路况他们早已习惯。
“这是我们当初修水库时住的地方,里面能住十个人。”顺着老巨手指的方向看去,山坡上几处简陋的窑洞,成为了他当年参与大野口水库建设最好的见证。“工程竣工后我又在坝上住了10年,房子是悬空的,与下面的水只隔着十公分的混凝土,房间里阴冷潮湿,一年四季都得升炉子。”目前,甘州区大野口水库管理站只有4个人,前些年,由于工作条件艰苦,有技术的年轻人纷纷跳槽“淘金”,面对这样的境况,老巨也曾彷徨过。“我也想过另寻他途,但当时只剩我最熟悉这里的业务情况,换别人工作不熟悉,我也不放心,水库下又是我从小长大的老家。”老巨说他离不开大坝,只是因为他内心割舍不下的一份“大坝情怀”。
张掖市甘州区大野口水库位于祁连山老林中,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身为水利工作者,老巨与坝班职工们常年与孤独为伴,同时还必须要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做出选择。守坝就是守家,老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他不仅工作认真负责,在业务上对我们倾囊相授,在生活上也很照顾我们。”这是坝班职工们对老巨的评价。29年来,每年中的300多天,老巨都吃住在水库,父母生病、孩子升学他都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家里的柴米油盐更是很少过问。谈到家庭,老巨语气一转,脸上浮现出一丝愧疚的笑容,“媳妇又要赚钱养家、又要照顾孩子和父母,这么多年来我对家庭确实有所亏欠。”以大山为伴,与水为邻的枯燥环境中,长期独处让他们也学会了苦中作乐,除了看电视之外,他们还在院里养起了家禽,闲暇之余也会去山上摘些野蘑菇,给自己做一顿美味。老巨说,过去与现在的办公住宿条件完全是两重天,他还想在坝上再多待几年,待老了想想也算有些回忆。
坝上春秋几十载,一肩风雨尽成诗。光阴荏苒,老巨用朴素的情感撑起了大野口水库上空的一片蔚蓝天空。带着守坝人的故事,踏着弯弯的山路,我们走上归途。拐弯处,禁不住回头看看,老巨和坝班职工们依然站在原地目送我们离开。我又回想起老巨向我们描述工作情形时的样子,仿佛看到,无论是在高温中,还是在雨夜里,他们巡坝、监测......执着地坚守,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