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康县,美景怡人。一条条村道整洁平坦,一座座农居闪耀夺目,一个个小广场里欢声笑语,一盏盏路灯照亮村庄,294个美丽乡村如点点繁星、颗颗珍珠,把康县的山山水水装扮的美不胜收。
2012年以来,康县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决策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建成美丽乡村294个,1镇3村评选为全国最美村镇。美丽乡村建设连续五年在全省考核位列第一,先后七次在康县召开了国家部委及省、市现场会,两次代表甘肃参加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两个决定,学习推广康县美丽乡村和乡村舞台建设经验。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带动乡村旅游、脱贫攻坚、产业富民,有效提升了人居环境和民生改善,加快了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进程。
突出改善人居环境
康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环境就是民生、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对全县350个村统一规划、分年建设、整体推进,坚持整合项目资源和乡音乡愁,注重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不搞大拆大建,不砍树、不埋泉、不挪石、不毁草,加强古村、古街、古坊的修护,复原醋坊、酒坊、豆腐坊、水磨坊等传统工艺,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实行领导包抓、群众主体、以人为本,全面实施了路、房、水、电、村史馆、文化广场、医务室、电子商务室、乡村舞台、幼儿园、公厕、垃圾处理场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人饮、通行、电力、通信条件。
长坝镇花桥村、城关镇凤凰谷村分别获得2016年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奖和人文奖,阳坝镇阳坝村、平洛镇团庄村获得全省第二届“绚丽甘肃美丽乡村”十大“美丽乡村”称号,王坝镇大水沟村荣获“最美特色经济乡村”称号。
结合脱贫攻坚,康县累计完成投资近50亿元(农村公路建设近8亿元),实施了县乡道改造、建制村通畅工程、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危桥改造等交通项目342项1646.5公里,硬化建制村通村公路226项1153.5公里,打通自然村公路52项432公里,全县21个乡镇全部通水泥(或沥青)路,350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铺装水泥及沥青路面1543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达100%,55%的自然村通硬化路。实施农村人饮工程152项,完成西汉水二三期治理项目、乡村“五小水利”项目和山洪沟道治理项目及燕子河、梅园河、长坝河等河道治理和水景打造。实施市政广场、集中供暖、阳坝特色旅游城镇等114个城镇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6.71亿元,城镇化率达到22.3%,城乡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在全力以赴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五年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99亿元、帮扶资金1.13亿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78个,易地扶贫搬迁930户3838人,改造农村危房8590户,兴办实事918件,全县283个行政村全部通三相动力电。今年贫困村基础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2.36亿元,其国开行融资贷款7.8亿元,整合地方配套资金3.56亿元,目前已完成84个贫困村建设任务,完成投资7.4亿元。
扎实推进产业富民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和“整县核桃、南茶北椒、区域优势、做精做优”的开发思路,重点发展核桃、茶叶、蚕桑、花椒、食用菌等区域优势产业,全县累计实施退耕还林20.18万亩,荒山造林11.9万亩,发展核桃、花椒、板栗等特色经济林果99.96万亩,高接换优核桃树200多万株;有2万多农户8万多人从事黑木耳、香菇、天麻等食用菌生产,有4155户养蜂43116箱;年劳务输转5.84万人,创劳务收入13.1亿元。依托兴源、恒丰、恒康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着力抓好特色产业精深加工,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总结和发扬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中的经验和做法,全面推进全域旅游提质增效,2016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达10.34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2.5%。今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72.5万人次,同比增长1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6亿元,同比增长11.01%。
着力打造乡村文化
五年来,康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根据350个村不同的文化资源、乡土风情和民俗特点,寻找文化高点,采取“三结合”的办法合理规划,分步逐年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打造了“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品牌。建成21乡镇综合文化站、21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350个村级文化室、468个文化广场和350个乡村舞台,建成包括村馆史、非遗博物馆、家史馆、竹编工艺展馆、农业生产工具资料馆等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乡村记忆博物馆27个,12个村史馆被省文物局挂牌命名为“历史再现工程”,9个村史馆被省文物局评为全省乡村记忆博物馆建设示范馆,打造出了长坝花桥村史馆、望关楞上村史馆、岸门口严家坝村史馆、白杨朱家沟村史馆、平洛团庄村史馆等10多个特色乡村记忆博物馆,为发展乡村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提升了乡村文化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