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土农网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在线客服QQ:

1297394205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行业热点 » 各地新闻

黄土高原的“脸”悄悄在改变

   日期:2017-09-13     来源:新华社    作者:zgny.com    浏览:134    评论:0    
核心提示: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首风靡大江南北的《黄土高坡》,唱出了西北人的豪迈与粗犷,也让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首风靡大江南北的《黄土高坡》,唱出了西北人的豪迈与粗犷,也让“黄色”成为描摹大西北的底色。

  如今,退耕还林十余载,曾经“下一场大雨褪一层皮,发一回山水满沟泥”的“黄土高坡”正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满眼葱茏、果实累累的多彩景象。

  “美颜”过的“黄土高坡”,可曾相识?

  踏上陕北那天起,从成都来延安旅游的张庆,多少有些恍惚。

  站在吴起胜利山顶,举目四望,他无法将眼前的景象和爷爷曾描述的“山高尽秃头,黄沙滚滚流”联系在一起:初秋天高云淡,远处沟壑梁峁间绿意葱茏,近处油松沙棘身姿挺拔,脚边野菊正在怒放。

  吴起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因降雨稀少、土地干旱,被“三口”问题长期困扰:喂不饱“灶口”“人口”和“牲口”。

  吴起县退耕还林办主任刘生亮介绍,当时,吴起县水土流失面积一度超过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0%,涌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泥沙不断淤积,河床抬升,洪涝多发。

  西部大开发以来,吴起率先在全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乡亲们开始打破“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探索“造绿”。目前,吴起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超过244万亩,林草覆盖率提高到72.9%,“八川两涧两大山区”逐渐由黄变绿。吴起也被授予“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等荣誉称号,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的标杆。

  曾经生态恶化的甘肃武威古浪县,也正发生巨变。

  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回忆起1993年5月5日河西走廊发生特大沙尘暴时说:“中午时分,我们正在巡查,西边晴朗的天空突然风沙弥漫……向我们这里扑来。风沙停后,找不到回家的路。第二天凌晨一点左右,才被赶来的村里人找到……”

  八步沙位于古浪北部,腾格里沙漠南缘。上世纪七十年代,八步沙周边村庄的六名村干部开始治沙,是当地有名的治沙“六老汉”。郭万刚是“六老汉”之一郭朝明的儿子,1982年就跟父辈一起治沙,从2000年开始担任八步沙林场场长。如今,昔日的荒漠上,花棒、榆树、沙枣、柠条等耐旱植物正顽强生长。

  “生态就是潜力,‘靠山’一定有路”

  在吴起退耕还林国家森林公园的展览馆内,一张照片引人注目:一个陕北年轻人正在执笔勾画,周围簇拥着一群乡亲,正商量退耕规划。照片中的年轻人叫闫志雄,今年已53岁。他参与并见证了家乡从“黄土坡”到“万绿园”的变化。

  1998年起,闫志雄就带领群众上山种树。“每隔两米,挖一个育苗坑,当时山上到处都是‘土窝窝’,但就是把树种下了,心里也放不下,每天都要上山查看,死了的再补种,一棵树接一棵树,一片坡连一片坡,一刻都不敢停。”闫志雄说。

  就这样,尽管“早上菜、晌午糠,晚上清汤照月亮”,老闫硬是从自家南沟村的坡地,种树种满了吴起县的山山峁峁。他说:“这是陕北人的使命,为了自己,更为了祖孙后代。”

  2000年后,他带头成立了吴起县林海责任有限公司,开始了规模化、专业化的造林之路。“造林队成员大都是当地乡亲,每年春秋两季,每一位员工每天可以收入120元,既增加大家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树苗成活率。”老闫说。

  黄土坡逐渐“变脸”,一场围绕绿色发展的规划也在进行。“村里正准备打造生态农家乐,还要在几百亩水塘上搞水上运动。”老闫说,现在日子红红火火。

  吴起当地的圆方集团公司,将防风固沙的沙棘研发成沙棘茶,出口到马来西亚等国,年营业额近3000万元。负责人李富介绍,目前公司和上千户当地群众合作,依靠采集沙棘叶,户均增收三四千元。

  郭万刚也从治沙中致了富。随着生态修复项目越来越多,八步沙林场先后承接了多项重大工程在古浪境内的生态修复工作。“治沙中积累的技术、经验和品牌,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郭万刚说,这些年,城市绿化、铁路公路绿化、农田林网等项目接踵而来,林场都快忙不过来了。

  地处六盘山西麓的宁夏固原市西吉县龙王坝村,绿色生态正让曾经的“穷乡僻壤”,成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010年,29岁的焦建鹏放弃城里的公司,回到家乡龙王坝村,流转了3200亩土地成立合作社,发展林下种养殖,此后又成立了生态文化旅游公司。如今,龙王坝村已成为宁夏最有影响力的旅游乡村之一,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带动几百村民直接或间接就业。

  “生态资源就是发展的潜力,‘靠山吃山’一定有出路。”焦建鹏信心满满。

  “浓妆”黄土高原 静待春暖花开

  看着连绵起伏的青山、山脚万亩相缀的花海,曾经坐着驴车、迎着黄土嫁到南泥湾的72岁老人侯秀珍,不禁唱起了歌曲《南泥湾》。陕北的“好江南”南泥湾,目前森林覆盖率已超过80%。

  在陕西榆林,全市的林木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0.9%提高到33%,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2010年以来,甘肃民勤完成人工造林1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1.52%提高到17.7%。

  但在西北人看来,造绿之路永不能止歇,寻求发展仍需大步向前。

  今年,宁夏开始启动实施“六盘山重点生态功能区降雨量400毫米以上区域造林绿化工程”,规划从2017年到2020年,完成新造林及改造提升260万亩。

  生态逐渐好转,吴起开始尝试“近自然林业”模式,不再“千山一树、万亩一法”,而是“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适地适树”,尽量利用和促进森林的天然修复与更新,进一步培育更加稳定的生态链。

  2010年以来,按照武威市提出的“国家有投入、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民勤在绿洲北线、西线的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昌宁西沙窝等沙患严重的重点区域,大规模开展治沙造林活动,每年完成压沙4万亩以上。

  为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民勤还采取把梭梭林免费承包给企业或合作社,通过在梭梭上接种肉苁蓉的方式,收获经济效益。2010年以来,民勤县完成沙区及治沙生态林承包治理经营38万亩,示范推广梭梭接种肉苁蓉5万亩。

  民勤县芸丰苁蓉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德荣告诉记者,合作社在青土湖承包了2000亩梭梭林种植肉苁蓉,肉苁蓉一亩收入2000元,2013年种的300亩已经开始生产。

  何德荣说:“我们通过接种肉苁蓉获得收入,也要承担起保护梭梭林的责任,确保存活率达到85%以上,每年都要压沙补种。”

 
 
更多>同类农业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当前有6069人在线
  • 其中2309位会员
  • 3760位访客
  • 今日发布帖子:2600
  • 今日访问量:31800